如何解決因地下管線鋪設、維護而反復開挖路面的“城市病”?建設地下綜合管廊不失為一種好的解決辦法。12日,深圳市政協委員莊義婷、深圳市住建局市政管廊綜合處副處長魯南做客深圳特區報民生面對面兩會特別欄目“兩會三人談”對此展開深入探討。
去年深圳市修編完成綜合管廊規劃
莊義婷介紹,地下綜合管廊也被稱為“共同溝”或者“共同管道”,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個隧道空間,將電力、通訊,燃氣、供熱、給排水等各種工程管線集于一體。它最大的優點是,能方便各種管線的統一管理和維護,對景觀提升和市民生活都有很多便利。
“既然叫做‘綜合管廊’,那么所有的管線會盡可能綜合進去。”魯南表示,按照其他城市和深圳的經驗,地下綜合管廊基本可以容納9種管線,包括給水、再生水、污水、電力、電信、燃氣、供冷、供熱甚至還有垃圾。地形條件合適的情況下,雨水管網也可以考慮。
魯南介紹,早在2005年,深圳市在大梅沙建成了第一條綜合管廊,至今安全運行12年。接著,光明新區和前海相繼鋪設綜合管廊。現在,深圳市總共建成綜合管廊13.4公里,正在新建管廊約23公里。
“深圳也是在全國范圍內最早編制綜合管廊有關規劃的城市。”魯南坦言,雖然2009年深圳就啟動了共同溝專項規劃,但是后來建設條件發生變化,導致規劃來不及調整。
“管廊發揮效應,要形成通廊,這邊一截、那邊一截、部分入廊,發揮不了效應,一定要重新梳理整個城市的脈絡,判斷哪些區域可以建設管廊,形成成網成片的規模效應。我們去年重新完成了規劃修編。可能在規劃沒有落地的情況下,新一輪建設起步略晚。”
建議加快綜合管廊推進速度
對比國內外做得比較好的城市,深圳綜合管廊推進速度并不快。
莊義婷介紹,為了更好地學習經驗,2016年民盟深圳市委會組織前往國家第二批管廊建設示范市杭州考察。杭州2016年開工三條綜合管廊建設,長度32公里,規模很大,并在投資方式上進行了多種探索。
“管廊建設和使用上,需要各方有一個共識,甚至要有強制措施,就是哪些管線必須入廊。” 莊義婷解釋,綜合管廊需要一定的運行維護費用,現有的各種管線存在較多的業主單位,綜合管廊建好后,要有強制入廊的要求,效果才會較好。
魯南也認為,管廊建設和未來管理運營一定會面臨涉及多個部門和單位的利益問題。“管廊很多基礎設施建設都涉及多個部門,規劃是規土委,道路建設是市交委,地鐵建設是軌道辦、地鐵集團,還有各個管線,比如水務、燃氣、供電等,涉及的部門很多。”魯南介紹,深圳市已成立管廊建設領導小組,35個部門組成成員單位,可以及時傳遞信息和互動,形成最終決議。
在運營管理階段,目前有七個管線單位與綜合管廊直接發生關系。“我市已提前預計到運營管理的難度,在去年組建了深圳市管廊公司,承接全市管廊未來的統一運營管理。”
十三五期間深圳市計劃開工管廊建設270公里
魯南表示,在十三五開局之年里,我市管廊建設將通過一個規劃——全市管廊專項規劃,儲備項目,指導建設;一部法律——深圳市地下綜合管廊管理辦法,規范行為,建立機制;以及一項規程——深圳市地下綜合管廊技術規程,建立建設標準,明確技術要求。
魯南透露,全市管廊專項規劃已經通過市政府審議,計劃從2017年到2020年,開工建設270公里綜合管廊,其中今年預計啟動30公里的管廊建設。“我們想抓住幾個契機加快建設,第一是抓住地鐵建設的契機,跟隨地鐵建設的管廊有90公里左右;第二是借力道路的新建和改造;第三是借力電纜下地;第四是結合水務建設,比如說老舊管網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