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供水水質安全保障研究民以食為天,食以水為先,飲水安全事關民生福祉。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村飲水安全工作,“十三五”期間聚焦農村飲水安全脫貧攻堅,通過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截至2020年年底,按照現行標準已全面解決了農村飲水安全問題。下一步將不斷提升農村供水標準和保障水平,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向農村供水保障轉變。 保障農村供水安全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舉措,是滿足農村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內在要求。同時農村供水安全保障是一項長期、動態的工作,受我國特殊國情、水情和經濟社會發展條件限制,鞏固飲水安全成果、實現可持續安全供水的任務仍十分艱巨。而水質問題一直是我國農村供水保障的薄弱環節,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村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還有差距。本文分析新階段新要求下我國農村供水水質保障現狀、問題,研究提出進一步提升農村供水水質保障的對策建議。 一、農村供水水質保障現狀 1.從源頭到龍頭的農村供水水質安全保障體系初步建立 經過“十一五”“十二五”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及“十三五”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建設,全國已形成較為完整的從源頭到龍頭的農村供水工程體系,從水源保護、水質凈化消毒到水質檢測監測的農村供水水質安全保障體系初步建立。截至2020年年底,農村集中供水率達到88%,規模化供水工程覆蓋農村人口的比例達到50%,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農村集中供水率達到89%,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4%,農村供水水質保障水平明顯提高,有效提升了農村居民健康水平。 2.農村供水水質安全保障工作成效顯著 農村飲水安全建設以來,從水源到龍頭的水質安全保障受到廣泛關注,水源地保護、水質凈化消毒與水質檢測監測等工作持續得到水利及相關部門重視并不斷強化,水質保障能力顯著增強,農村供水水質達標率持續提升。 在水源保護方面,“十一五”初始就提出了“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首先要保護好飲用水水源”。《全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規劃》將水源保護納入規劃目標,明確千人以上供水工程依法劃定水源保護區或保護范圍。“十三五”以來,各級生態環境和水利部門以千噸萬人供水工程為重點,統籌推進千人以上供水工程水源保護區(或保護范圍)劃定工作,目前千噸萬人供水工程水源保護工作已基本見效。 在水質檢測監測方面,《全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規劃》明確將農村飲用水水質檢測體系建設納入國家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范圍。《全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規劃》將100%的縣建立起農村供水水質衛生檢測和監測體系納入規劃目標,進行中央資金補助,要求具備《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2006)常規水質指標檢測能力。從2003年起,各級衛健部門持續加強農村供水水質檢測監測,2020年貧困地區實現了農村集中供水工程水質監測全覆蓋。 同時,各地政府和水利部門聚焦解決突出水質問題,通過水源置換、凈化處理、易地搬遷等措施,解決了氟超標和苦咸水等水質問題。河北省將農村生活飲用水水源江水置換工程建設納入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范圍,在南水北調受水區實施地表水水廠與農村供水站連通工程,實現引江水替代地下水,從根本上解決了全省276.2萬農村人口長期飲用水氟超標水問題;山東、河南部分地區采取南水北調江水、黃河水等地表水源置換,江蘇、天津推進城市供水管網延伸,徹底解決了飲水型氟超標問題。 二、主要水質問題及原因分析 1.農村供水主要水質問題 在水源本底、工程建設標準、管理水平及各種污染來源等多種因素綜合影響下,我國農村供水工程特別是小型農村供水工程,仍存在供水水質不穩定情況。對照現行標準,當前農村供水存在的主要水質問題可歸納為以下三點: (1)普遍性水質問題,包括微生物、渾濁度指標超標 生物性風險是影響飲用水衛生安全的主要因素,微生物污染是我國農村飲用水污染主要類型。如果扣除微生物指標超標因素,農村供水水質達標率可大幅度提升。2012—2018年華北地區某區(縣)農村生活飲用水微生物指標中總大腸菌群的達標率從64.77%到78.46%,均是全區農村生活飲用水最主要超標指標;2019年西北某省監測的6110份農村生活飲用水水樣中,主要的超標指標是總大腸菌群,達標率為80.02%;2013—2019年西南某省農村生活飲用水超標指標主要為微生物指標,總大腸菌群達標率僅在60%左右。盡管水質達標率存在地區差異,但微生物指標為各地普遍超標率最高的水質指標。 渾濁度是水體清潔度的綜合性指標,渾濁度超標在南方地區以地表水為水源的農村供水工程中較為普遍,特別是群眾對季節性渾濁引起的感官不適反映較為突出。西南某省2013—2019年農村生活飲用水不達標指標除微生物指標外,主要是渾濁度超標,平均達標率為83%。 (2)區域性水質問題,包括高氟、苦咸水、鐵錳超標、硝酸鹽超標等 受不同地區水文地質條件影響,如以高氟水、高鐵錳水、苦咸水等劣質地下水為水源,造成了具有區域特點的水質問題。根據衛生健康委聯合水利部開展的飲水型氟超標摸底調查工作,截至2018年年底,全國還有22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存在飲水型氟超標問題。苦咸水超標指標包括氯化物、硫酸鹽和溶解性總固體,主要集中在西北等地區。通過水源置換和改水工程建設,截至2020年年底,全面解決了飲水型氟超標和苦咸水問題,但采用凈化處理措施的改水工程存在易反復風險。 鐵錳超標水主要以東北地區最為突出,在全國其他地區也有分布。硝酸鹽超標問題主要由農業面源污染導致,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區。 (3)特殊水質問題,包括水窖水柜水質問題及其他特殊污染問題等 受當地水資源條件等限制,西南、西北地區仍有部分農村居民飲用水窖、水柜水,其多以雨水等為水源,采用水窖、水柜等儲水設施長期儲存,除微生物指標外,還存在渾濁度、肉眼可見物、色度等超標問題,影響農民用水戶感官。另外,個別地方還存在重金屬超標問題及突發供水污染事件等。 2.原因分析 (1)工程投資不足,從建設上來說存在先天不足 一方面,早期工程投資標準低,如“十一五”時期,農村供水工程人均投資標準偏低,導致工程規模偏小、建設標準不高,81%的農村集中供水工程為千人以下工程,其中西南、東北地區規模化供水人口比例不到30%;凈化消毒設施設備配套不合理、不齊全、不配套等情況較普遍,水質保障基礎不牢。另一方面,由于缺乏長期穩定的投入機制,超期服役工程和老舊管網得不到及時更新改造,影響水質保障程度提升。另外,近年水源污染影響,由于資金投入不足,一些新出現的水質問題未能得到及時解決。 (2)工程管理仍有短板 在水源保護、凈化消毒和水質檢測等水質保障關鍵環節,涉及生態環境、水利、衛生健康等多部門,部門協作要求高,行業監管難度大,涉及水處理、實驗室水質檢測與在線監測等多方面專業技術需求,而農村供水專業技術人才和專業管理人才嚴重缺乏,當地村民管不好。部分千人以上供水工程未劃定水源保護區(保護范圍),水源保護措施不到位,微生物、有機物、氨氮等污染情況時有發生,同時長期農業面源污染導致的地下水硝酸鹽、氨氮等指標超標情況時有發生;千人以上供水工程凈化消毒設施設備不齊全以及使用不規范現象較為普遍;盡管各縣已基本建立縣級水質檢測中心,但其正常運行比例不高,檢測覆蓋范圍不廣,檢測頻率等不足。 (3)部分水處理技術不適宜 農村供水工程水源水質多樣、本底差,農村小散供水工程多以塘堰水、淺層地下水、山泉水或雨水作為水源,水源水質條件受限,受降雨等影響大,渾濁度等變化大。另一方面,部分地區以高氟水、高鐵錳水、苦咸水等劣質地下水為水源,水處理難度往往比城市供水更大。同時,農村供水工程較城市水廠規模小、運行管理水平低、農民經濟承受能力差,這也決定了適宜農村的水處理技術應具有處理效果穩定、運維簡便、運行成本低等特點。如溪溝水、山坪塘等小型地表水源,渾濁度等水質指標季節性變化大,對常規水處理工藝提出了更高的水質適應性要求;如高氟、硝酸鹽超標等水質問題,現有吸附、膜法等水處理技術均有其不適宜性,亟需從技術上進一步提升。 三、提升農村供水水質安全保障水平對策建議 1.優化水質保障格局 通過城鄉供水一體化和發展規模化供水,解決大量小型分散供水工程普遍性和區域性水質問題。在有條件的地區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實現農村與城市同網、同質供水。利用優質、骨干水源,在人口集中居住鄉鎮、村莊,結合鄉村發展規劃,通過以大并小、小小聯合,發展規模化供水,減少小散工程數量,提升水質保障格局。 2.從源頭保障水質 新建工程優選可靠水源,千人以上供水工程推進水源保護區(范圍)劃、立、治工作,落實水源保護措施,加強水污染控制;千人以下及分散供水工程采取必要的建立井臺、封閉水源等適宜措施,做好水源保護。結合河湖長制工作,以考核等手段促進各級河長湖長在農村供水地表水源保護方面履職盡責;結合節水灌溉工作,減少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從源頭降低污染風險。 3.以技術保障水質 加強小型供水工程水質保障技術研發與應用,規范農村集中供水工程水質凈化消毒設施設備配套改造。依托相關科研院所、企業力量,以技術示范和推廣應用為手段,加快適宜凈化消毒裝置的研發和應用。按照新標準對標達標,推進工程規范化建設與改造;農村供水工程應配盡配完善適宜的凈化消毒設施設備,并規范使用,發揮實效。 4.做好凈化消毒設施設備的規范運維管理工作 結合農村供水工程水費收繳工作,努力提高小型供水工程的水費收繳率,實現工程有錢管、有人管。千噸萬人供水工程通過建章立制、加強技術人員培訓等規范凈化消毒設施設備運行管理,千人及千人以下小散供水工程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委托規模水廠專業化管理隊伍等進行運行維護。 5.完善水質檢測監測體系 做好千噸萬人供水工程水質化驗室水質檢測工作,有條件的工程配套建設在線水質監測設備,推進縣級水質檢測中心正常運行,聯合衛生健康部門和生態環境部門共同構建衛生健康部門飲用水水質監測、生態環境部門水源水質監測和縣級水質檢測中心水質巡檢、千噸萬人供水工程水質化驗室水質檢測等水質檢測監測體系。 6.加強技術示范和推廣應用 結合農村規范化水廠工作等,根據不同水源水質特點,提出典型水質條件下典型地區、典型工程水質保障提升模式,包括水源保護、凈化消毒工藝配套、設施設備建設安裝及運行維護等模式,為其他類似地區、類似工程提供可借鑒、可推廣經驗。 來源:《中國水利》雜志
文章分類:
行業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