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兩會“水聲音”全國人大代表羅小云: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貢獻“江西力量” 記者 石珊珊 萬菁 “江西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從最嚴格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兩端發力,全方位建立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為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貢獻‘江西力量’。”3月9日,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副省長省水利廳廳長羅小云在接受記者視頻連線采訪時說。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長江保護與發展,把長江經濟帶建設列為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江經濟帶建設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強調要立下生態優先的規矩,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 作為長江流域沿線省份,江西如何抓住機遇實現高質量發展?羅小云認為,應著力做好四篇“水文章”。 “防洪安全文章”是重中之重。“針對2020年鄱陽湖流域超歷史大洪水中暴露出來的防洪薄弱環節,我們將推動‘鄱湖安瀾百姓安居工程’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盡快補齊防洪短板。”羅小云說。在河道綜合治理、長江堤岸加固、長江干流岸線利用項目清理整治、河湖“清四亂”常態化規范化等方面,江西也將持續發力,確保長江和鄱陽湖防洪安全。 江西還將謀劃和推進一批重大水源工程建設,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謀劃新建峽江等一批大型灌區,做好“供水安全文章”;堅持把長江江西段與“五河一湖”作為一個整體,系統推進全流域治理,繼續整治影響環境的突出問題,深入貫徹落實長江保護法,做好“水生態安全文章”;打造更有文化內涵的水利風景和幸福河湖,加強水利遺產發掘、保護和開發、利用,做好“水文化文章”。 鄱陽湖治理,歷來是江西的重點水利工作。江西94%的國土面積屬于鄱陽湖流域,97%的江河水量匯入鄱陽湖后再向北注入長江。確保鄱陽湖“一湖清水”,江西做了哪些努力? “鄱陽湖是江西生態環境的一面‘鏡子’。”羅小云說,江西制定了《江西省水生態文明建設五年(2016—2020年)行動計劃》,明確從夯實工程基礎、強化管理、深化改革等方面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持續強化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突出問題整治,確保鄱陽湖“一湖清水”。 “現在來看,我們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路與舉措符合中央精神,符合江西實際,對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促進江西綠色崛起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羅小云感觸頗深。 同時,江西全面實行河長制湖長制,發布全國首個河湖長制工作省級地方標準,出臺《江西省湖泊保護條例》《江西省實施河長制湖長制條例》和《江西省流域綜合管理暫行辦法》,積極探索體制機制創新。深入開展“清河行動”專項整治、消滅Ⅴ類及劣Ⅴ類水專項整治、鄱陽湖生態環境專項整治、推進生態鄱陽湖流域建設十大行動等,鄱陽湖生態面貌持續改善。 “制度創新推動江西形成了團結奮進治水的良好局面,隨著水生態環境專項整治一系列措施的有序開展,我們的‘母親湖’一天天在變美。”羅小云說。數據顯示,2015—2019年,江西省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從81%提升到92.4%,入長江斷面水質穩定至Ⅲ類,總磷平均濃度從高峰時的0.087毫克每升降到0.048毫克每升,水生態治理成效顯著。 “永遠保持鄱陽湖‘一湖清水’,是黨中央的囑托,是全國人民的期望,也是江西人民的追求,我們有決心也有信心完成這個光榮使命。”羅小云語氣堅定。 “甘肅省高度重視河湖長制工作,圍繞‘建設造福人民的健康河湖、美麗河湖、幸福河湖’這一主線,不斷創新機制做法,加強河湖管護,有效解決一大批‘四亂’問題,全面完成河湖劃界工作。”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政協副主席省水利廳廳長霍衛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霍衛平認為,自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實施河湖長制以來,各地全面建立了黨政同責的工作機制和五級河湖長體系,河湖面貌顯著改善,河湖水質穩步提升。但從中央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暗訪中發現的問題看,個別地方重審批輕監管、重GDP輕生態、重眼前輕長遠的問題仍然存在。 “一些企業通過在深山深溝或江河堤岸埋設暗管偷排污水廢料,嚴重威脅飲水安全,嚴重破壞生態環境。”霍衛平說。 深挖根源,癥結何在?霍衛平認為,個別縣級領導新發展理念樹得不牢,河湖長制主體責任扛得不穩,工作落實不嚴不實不細,對污染等問題明知不問或不聞不問,甚至聽之任之、包庇縱容。 河湖長制的核心是責任制。在霍衛平看來,落實河湖長制,要重點用好縣鄉基層河長的力量。“他們身處‘前沿哨所’,發揮著‘末梢神經’的作用。建議借鑒‘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推行‘水盆子’縣長負責制。管好‘水盆子’,用好‘盆中水’。” 霍衛平建議,要以全面推行河湖長制為抓手,貫通省市縣鄉村地方黨政領導責任鏈條,發揮縣級總河長牽頭抓總、統籌謀劃、督促落實的作用,壓緊壓實鄉村兩級屬地管理責任,凝聚縣級水務、住建、農業農村等部門合力,構建全縣“一盤棋”的河湖管護機制。同時,應制定最嚴格的河湖管理保護獎懲辦法,既正向激勵、樹立標桿,強化示范引領,又反向約束、形成震懾,倒逼責任落實。 如何護好“水盆子”?霍衛平認為,要落實縣級河湖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責任制,加強縣域濕地保護和農村河湖治理,整合縣級各類涉水資金,根據區域流域特點,以流域水系為脈絡,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分步推進水環境治理和水利風景區建設。同時,應大力實施水系連通及綜合整治項目,形成河庫互補、引排順暢、利用高效的水循環體系。 既要護好“水盆子”,更要用好“盆中水”。霍衛平說,要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嚴格推行流域區域、特別是縣區用水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持續推進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水價改革,落實用水總量控制和超定額用水累進加價制度;繼續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推行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農業水價形成機制和精準補貼機制。 同時,霍衛平建議開展縣與縣之間的水權交易,促進水資源從低效益領域向高效益領域流轉。以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為抓手,完善節水制度標準,強化節水監督管理。推進河湖水生態環境一體化治理與修復,恢復擴大江河湖泊生態空間,實現縣域河湖水量充沛、水質優良、岸綠景美、人水和諧。 □記者 石珊珊 “‘十四五’時期,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水利部門應加快推動水治理能力現代化,特別是要提升流域綜合管理能力。”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教授周建軍建議。 周建軍認為,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核心在于提升管理水平。“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水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長江、黃河等流域水利工程建設體系基本形成,流域治理已經形成了一些框架。”他說,“在此基礎上,要把提升流域綜合管理能力放到第一位。” 如何提升流域綜合管理能力?周建軍建議,以“水資源工程”重新定位大型水電工程,以全流域安全、水資源和生態需求作為工程的主要目標功能,保護河湖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水利水電行業也要積極創新發展,為推進江河上游國家清潔能源高地建設發揮優勢、做出貢獻。”周建軍說。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也是周建軍關注的重點。他認為,要把水資源作為最大剛性約束,堅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堅決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倒逼經濟社會發展轉型,走高質量發展道路。 全國人大代表陳旭斌:完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記者 石珊珊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水利工作的重點任務是加強和完善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夯實農業生產基礎。”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揭陽市水利水電技術中心副主任、總工程師陳旭斌說。 鄉村振興戰略與水利工作密切相關,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都離不開水利的支撐和保障。“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著重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田水利、農村飲水、河流治理等方面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陳旭斌說。 陳旭斌建議大力推進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改善農村飲水條件;實施中小河流綜合治理,提升鄉村堤防的防洪標準;全面推行河湖長制,改善城鄉水生態環境,創造良好的農村人居環境。 陳旭斌還非常關注鄉村振興人才隊伍的建設。他說:“要加強鄉鎮涉農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建立人才激勵機制,鼓勵大中專院校水利專業畢業生充實到農村‘四支隊伍’中去,形成推進鄉村振興的強大人才合力。” 全國政協委員李原園:適應新階段發展需求 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記者 馬曉媛 楊晶 “這次兩會一個很重要的議題,就是討論‘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其中對水利提出了很多新的任務和要求。”全國政協委員、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李原園接受采訪時說。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我國已經進入新發展階段,要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在新形勢下,水利應該做什么?李原園認為主要應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綠色智能、安全可靠的水利基礎設施體系,可著眼兩方面重點籌劃布局。 一是構建國家水網,解決我國水資源空間失衡問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實施國家水網重大工程。我國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水資源的分布與經濟社會發展不匹配,許多地方形成系統性、長期性、累積性的水資源短缺和擠占生態環境用水等問題。李原園建議,通過構建國家水網,實現江河湖庫之間的互連互通,統籌調配水資源以保證我國水資源供給安全。同時,針對我國防洪方面存在的短板和薄弱環節,建議構建安全可靠、人水和諧的防洪減災體系,提升防災減災能力,滿足高質量發展要求。 二是推進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李原園建議,應不斷提升水利的信息化和智慧化水平,用現代化的科技提升水利建設管理能力。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促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安全利用,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進水資源與人口、經濟、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還要提升水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李原園建議,“進一步加強水源區保護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強河湖生態保護,保證河湖生態流量,對地下水超采進行綜合治理。同時,加強水安全風險防控,增強應對突發事件的預警和處置能力,統籌安全發展和高質量發展。” 針對“十四五”水利發展規劃制定方面的情況,李原園認為,“十四五”是國家邁向新征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對水利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十四五”水利發展規劃確定為水安全保障規劃,體現了中央統籌安全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目前,水利部黨組正在開展“三對標、一規劃”專項行動,在與中央決策部署政治對標、思路對標和任務對標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十四五”水利發展規劃頂層設計,同時推進一系列專項規劃的制定。 “希望今年這些規劃能夠盡快陸續出臺,形成完整的‘十四五’水利發展規劃體系。”李原園說。
文章分類:
行業資訊
|